從書信很長到微信很快 40年通訊工具變化折射時代變遷
“國慶快樂!收紅包咯!”剛剛過去的國慶節(jié),家住市區(qū)的李國安掏出手機,與親朋好友在微信上互道祝福。發(fā)語音、發(fā)表情包、視頻聊天、發(fā)紅包……對于微信,60歲的李國安玩得“66”的。改革開放40年來,通訊工具的變化折射出時代的變遷,體現(xiàn)了人民生活的變化和經濟的飛速發(fā)展,更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書信很長車馬很慢
上世紀70年代末,20歲的李國安與家人都住在河源老城區(qū),而父親則在龍川廻龍鎮(zhèn)工作,父子之間的交流,靠的就是書信。
“白天在農田里辛勤耕種,唯有夜晚寫信,能讓我忘記疲勞。每當收到家書,總有迫不及待拆開閱讀的興奮。”李國安說,雖然距離不遠,但每封信要在路上耽擱幾天,因為這樣,“等待”讓寫信變得更有意義。李國安記得,有一次,因為家里有喜事,他高興極了,當晚就寫滿洋洋灑灑6頁信紙。
親手寫信這個習慣,被李國安一直保留到上世紀80年代末。那時,他與家人的聯(lián)系、與朋友間的交流,都是靠書信,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書信的寄送越來越快。“記得從河源到深圳,三天就能到,那時已覺得特別神奇。”李國安說。
如有急事,家中會給李國安發(fā)電報。“當年發(fā)電報的價錢對老百姓來說很貴,大家都惜字如金,一般電報內容最多十來個字。”那時也可以打電話,但只能去郵局打,從郵局打到地方郵局,再由工作人員尋人來接聽,常常有事找不到人。
“BP機”陪伴他的奮斗之路
上世紀80年代,時代的“弄潮兒”紛紛下海經商,跟著這潮流,90年代初,李國安開始創(chuàng)業(yè)。他記得那時家里條件好的親戚朋友開始安裝座機電話,更有成功人士用上了高級奢侈品“大哥大”手機,而他有“BP機”陪伴他的奮斗之路。
“BP機一響,要趕緊找電話復機,那時街頭很多商店都有公用電話。”李國安說,為了溝通方便,BP機還約定俗成了一系列數字暗號,雙方心中有數,減少了復機打電話的次數。
雖然比起現(xiàn)在,那時的通訊仍不方便,但那段奮斗的日子很充實,很幸福,也收獲滿滿。在他奮斗下,90年代,李國安家里也裝上了座機電話。“裝電話那天家里就像辦喜事一樣,鄰居都借故來看看,或是打個電話。”他說,那一年過年,小孩子拍照片都有一個固定動作,那就是把電話放在耳朵假裝打電話。
玩轉微信、視頻溝通零距離
進入21世紀,李國安的手機已更新?lián)Q代好幾次,從黑白屏到彩屏,從功能機到智能機,而與此相對應的是街邊公用電話亭的逐漸減少,直至成為歷史。
幾年前,越來越多年輕人開始用上了通訊軟件微信,好趕時髦的李國安也不落人后,邊學邊用,注冊了微信名“國泰民安”。記者見到,李國安的微信上有家人、同學、社區(qū)、同事等各個群,活躍度很高。同時,開店的他微信收錢、微信支付、支付寶都玩得“66”的,各種APP下載也爐火純青,絲毫不輸年輕人。
“我特別喜歡視頻聊天,即使是遠在天涯也能如近在咫尺般地交流。”李國安說,現(xiàn)在科技越來越發(fā)達,不僅農村通光纖、戶戶有4G信號,大家享受的零距離智慧生活,是40年前那個趴在農家書桌上寫家書的年輕人無法想象的。
本報記者 鄭婷影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jié),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fā)高發(fā)季節(jié)。近日,記者走訪發(fā)現(xiàn),雖然市區(qū)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fā)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