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中學如何開展數(shù)學研究性學習
自開展研究性學習以來,各地各學校的研究性學習活動都取得了不少成績。然而農村中學由于硬件建設較薄弱及農村中學生自身知識面的缺陷,使得農村中學數(shù)學研究性學習還有許多方面有待完善。本文結合自身在數(shù)學研究性學習的實踐經(jīng)歷,談談對農村中學如何開展數(shù)學研究性學習的看法。
一、重視研究性學習的意義,轉變教師教育教學觀念
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在日常的教學過程當中,常常是把知識灌輸給學生。在這種教學方法下,學生是被動接受知識,缺乏思考的過程,缺乏學習的興趣和熱情,主動學習的能力自然得不到發(fā)揮和培養(yǎng)。另外很多的教師因為觀念陳舊,怕耽誤教學時間,完成不了自己設計好的教學計劃,怕影響教學任務的完成,研究性學習活動只成為課堂教學的一種插花點綴,學生沒有足夠的合作交流時間,對問題的探究淺嘗輒止。這樣不單單會給學生留下遺憾,還會澆滅他們創(chuàng)造性學習的熱情,滋生敷衍了事的不良習慣,使參與流于形式,不能真正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新課程的理念體現(xiàn)了通過學生的親身的實踐,使學生體驗到知識應用的樂趣,自主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設置研究性學習的目的在于改變學生以單純地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為主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huán)境,提供多渠道獲取知識、并將學到的知識加以綜合應用于實踐的機會,促進他們形成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和良好的學習策略,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研究性學習中,教師將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和指導者。這就要求教師必須不斷地更新教育教學理念,不斷地吸納新知識,更新自身的知識結構,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二、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建立新型師生關系
1.與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相比,研究性學習中教師與學生的角色、地位和關系發(fā)生了變化,學生成為求知過程的探究者,主動的學習者,教師只是作為組織者、平等的參與者,不再是居高臨下的傳授者。
2.研究性學習要求學生有自己選擇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學習方式的權利,而且使學生成為某一研究性學習課題的提出者、實施者。在學生探求問題的整個學習過程中,教師只是給予學生相應的指導和幫助,學生自始至終處于主體地位,從而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通過自己收集、分析和處理信息,從而實際感受和體驗知識產生的過程,進而了解社會、學會學習,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3.研究性學習中的師生關系,要求教師成為一個好的傾聽者和交往者。教師應徹底放下架子,積極主動地去傾聽學生的想法,重視和觀察學生心理變化的過程,消除學生的緊張、害怕的心理,讓學生敢于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讓學生認可教師是他們中的一員,建立起一種新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讓學生好奇、喜探究的天性充分發(fā)揮出來,從而樂于學習。
三、結合農村中學生的特點,加強教師在研究性學習過程的指導
由于農村學生在農村成長,生活圈子小,存在知識面較狹窄,學科基礎兩極分化較大,而且大都比較靦腆、膽小、不善言談的問題。另外,也因為比較遲接觸研究性學習,學生對研究性學習的方法有很大的缺陷。為此在數(shù)學研究性學習活動中,需要加強教師對研究性學習活動的指導。
1.選題指導。選題對研究性學習有著重要意義,直接關系到研究性學習活動能否順利地進行。選擇的研究問題要具有可行性、科學性、創(chuàng)新性、價值性和實踐性。
在指導學生選題時,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指導學生所選擇的問題不能太過廣泛,題目能小勿大,不要太抽象。其次,指導學生從實際生活、社會生活中去選題。再次,要選擇學生最感興趣的研究問題。
2.研究小組的指導。小組合作研究是研究性學習經(jīng)常采用的組織形式,因此組建小組對農村中學開展研究性學習有著重大的作用。
首先,指導學生可以把有著相同研究興趣的同學組成研究小組,最好小組成員中要能夠特長優(yōu)勢互補,比如有人擅長電腦技術、有人擅長組織文字、有人擅長與人交往、有人擅長收集和分析資源等。其次,指導學生民主選舉產生小組長。最后還可以鼓勵學生邀請或聘請有一定專長的教師或校外人士等為指導教師。
3.資源收集、分析的指導。農村中學生由于在農村成長,生活圈子較小,接觸新生事物比較少,信息來源主要是家庭、學校、電視、報刊雜志或道聽途說和一些網(wǎng)絡資源。這些相對將要研究的題目來說可能遠遠不夠,所以對資源收集、分析的方法指導就顯得很有必要。首先,向學生介紹收集資源的方法,常用的方法有查閱書刊雜志、訪談、問卷調查、上網(wǎng)等等。其次,指導學生正確判斷資源的真?zhèn)巍5谌,指導學生分辨所搜集的資源是否對研究性學習有價值,并淘汰邊緣資源。第四,指導學生對有用的資源進行整理和歸納。第五,指導小組通過對資源的分析、討論,得出結論。
4.成果展示的指導。
(1)指導學生將初步研究成果在小組內或個人之間進行交流、討論,學會認識客觀事物,認真對待他人意見和建議,正確地認識自我,并逐步豐富個人的研究成果,培養(yǎng)科學精神與科學態(tài)度。
(2)指導學生將成果展示出來。成果的表達方式要提倡多樣化,除了按一定要求撰寫實驗報告、調查報告以外,還可以采取開辯論會、研討會、搞展覽、出墻報、編刊物(包括電子刊物)等方式。
四、建立研究性學習的評價系統(tǒng)
評價是研究性學習過程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評價的內容與方式必須充分關注學習態(tài)度,重視學習的過程與方法,重視交流與合作,重視動手實踐。
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習的過程,強調對知識技能的應用,強調學生親身參與探索性實踐活動并獲得感悟和體驗,強調學生的全員參與。因此,要用形成性評價的方式,重視對過程的評價和在過程中的評價,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我評價和自我改進,使評價成為學生學會實踐和反思、發(fā)現(xiàn)自我、欣賞別人的過程;同時,要強調評價的激勵性,鼓勵學生發(fā)揮自己的個性特長,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激勵廣大學生積極進取、勇于創(chuàng)新的氛圍。
農村中學研究性學習發(fā)展較為緩慢,但是也蘊藏著極大的發(fā)展空間和潛能,關鍵是我們的方法是否能營造適合他們發(fā)展的環(huán)境,能否為他們創(chuàng)設發(fā)展的空間,提供更多發(fā)揮其創(chuàng)造潛能的機會。如果我們這樣做了,農村中學的研究性學習一定會迎來新的明天。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jié),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fā)高發(fā)季節(jié)。近日,記者走訪發(fā)現(xiàn),雖然市區(qū)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fā)生,切...